第四十三章 过年 二_景员外和他的小夫郎
笔趣阁 > 景员外和他的小夫郎 > 第四十三章 过年 二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四十三章 过年 二

  第四十三章过年二

  大年初二,大源朝又称“姑爷节”、“迎婿日”。

  今天景母要带着全家回西山村的娘家。

  景父从大早上就开始收拾整理,去年他养伤病没去成,还劳累岳丈过来探望他,今年的礼得备得足足的。再说了,这也是给媳妇儿做面子呢。

  大源朝的传统,嫁出去的哥儿或姑娘带着丈夫、儿女回娘家拜年,礼单里有一样是必须要带着的,就是糖果点心。

  让娘家爹娘分给来拜年的亲戚朋友,代表着虽然嫁了出去,但是还惦记着家里,惦记着爹娘。

  大包小包的收拾好了,全家就赶着驴车去往景逸大舅家里。

  景母家在富阳镇下属的西山村,也靠着丰山一侧,离景家不算远,跟去镇上的距离差不多。

  不过乡下村里之间的道路都是踩出来的土路,不如官府修的大路顺畅,所以时间花费的就多些。

  今天阳光明媚,没有风,虽然前两天下了雪,这会儿正是冷的时候,但是大家穿得棉袄都是新棉而且放得棉花足足的,并不觉得寒冷。

  等到今年夏天自家开始做买卖日子过好了,就跟景父抽空把钱送了回来,又给爹娘和二哥家买了肉和糖。

  前年入冬景家出事儿,消息传到西山村的隔天,景逸的姥爷、大舅、二舅都赶紧凑出来三两银子,给景家送了过去,并说清楚,给女婿凑得药钱,不用还。

  刘家一共三兄妹,景母是小女儿,上面还有两个哥哥。由于孙子辈都开始娶亲嫁人了,所以前几年刘家就分了家,姥姥姥爷跟着刘大舅过。刘二舅的院子就在老宅子的旁边,日常走动极其方便。

  景母当时拿着钱,眼里蓄满了泪水,既感动又难受。知道自己娘家日子过得一般,这三两银子真是牙缝儿里挤出来的了。

  她们也不是真的自私自利穷酸抠唆,那自得拿出好东西招待了。

  当时两个嫂嫂的变脸技术,还让景母在家笑话了好几天。

  景父一看,也打了招呼后亲自搀着老丈人往院里走。

  等酒足饭饱,差不多下午两点多了,景逸一家就告辞回了家。

  所以,去年初二她自己回门的时候,两个嫂嫂因着给了银子的事儿对她态度不如从前,她也理解,没有太放在心上。

  “爹!娘!大哥!过年好!你们咋出来了,外面冷还滑,快回屋里去。”

  又想着婆婆早上叮嘱的不让攀着问小妹家买卖的事儿,就忍住了,心痒难耐但谁也没开口。

  大舅妈和二舅妈当时其实挺不高兴的,这钱打了水漂,有去无还。但是事关重大,也不好跟公公婆婆当家的念叨。

  景父和景逸并肩走在小路上,牵着驴车,车上坐着景母和小舒,小安在驴车周围跑跑闹闹,等进了西山村后,一路上多数人会跟景母景父打声招呼,说说笑笑的。

  堂屋里聊得热乎朝天,厨房里两个舅妈也十分忙碌,今天小姑子一家别说带来的那车东西,还给了孙子孙女们压岁钱,看那一个个鼓鼓的红包应该不少呢。

  她知爹娘哥哥们的心意,日后自会偿还。

  两个嫂嫂也从厨房里走出来打招呼,一眼就看见了景家的驴车,又见景逸和景安大包小包往下拿东西,可真没少带啊,脸上乐开了花。

  景母看见自己爹娘也在外面迎,眼眶一酸,连忙搀着自己娘往屋里走。

  有那眼尖的,一看这驴车和车上的东西,就知道彩云夫家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就缓过来了,过好了。

  景逸的姥姥姥爷大舅二舅都是明理人,对小女儿/妹妹照顾得很。两个舅妈虽然各有各的小心思,但是大事上不糊涂,本质善良,所以一直以来相处不错。

  刘家就是再普通不过的农家人,都靠地里刨食过日子,能吃饱饭,但是不富裕。

  到了刘家门前,姥姥姥爷和大舅已经站在门口来迎了。

  回家的路上,景父看着景母红红的眼圈,安慰她:“别难过啊,咱们家现在有驴车了,来看爹娘还不是很方便的。”

  “嗯,没事儿,我就是今天猛地发现他俩头发都白了一大半了,心里难受。”景母哽咽地说。

  在古代当女子哥儿就是这样,自己的亲生爹娘,总是无法在人前进孝。

  景逸听闻,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儿,就开口说道:“这还不简单啊娘,把姥姥姥爷接过来咱们照顾一段时间不就好了。”

  景母听见了虽然有些心动,但还是说:“那哪行啊,嫁出去的接自己爹娘来夫家打秋风,那算什么啊。再说了,你姥姥姥爷怕麻烦咱们,肯定不来。”

  景逸听了一挑眉毛:“娘,您尽孝重要还是别人那张嘴重要。吃他家大米了?管得倒宽。心善的只会觉得您有孝心,心脏的说闲话,您理他们呢。”

  景父频频点头,附和说到:“你要是实在担心,咱们开店后可以接到镇上,找个由头,就说买卖忙不过来,或者小安刚上学不适应,让爹娘过来一个月帮帮忙之类的。”

  看着相公和儿子极力地出主意劝说,景母擦擦眼泪又哭又笑,强忍住情绪点点头。然后小声地跟景父商量着,啥时候去接爹娘。

  大年初三不宜外出拜年,是老规矩了。而且从除夕忙碌到初二,初三正好歇一歇。

  大年初四,天晴是个好日子,天空飘的云,仿佛都是粉红色的。-——景逸语。

  又是一车的大包小包,初二那一车是景父对老丈人丈母娘的心意,那么,今天这一车,就是景逸对老丈人们(?)的心意,还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  就连景母,有时候都会因为景逸对初夏太好,而生景父这个大直男的气。

  是的,是生景父的气,谁让他个大直男不会说好听的,不会疼人呢。她知道冤有头债有主,这事儿赖不上人家小两口。

  因为离得近,两家又经常走动,所以不用去太早。

  大阳慢慢爬起,景家刚赶着驴车进了王家庄,就看见了村子靠大路这边有个小院围了很多人,热热闹闹的应该是在做买卖。

  “夏夏!”

  景逸在这堆都长得差不多的人里面一眼就看到了出挑的初夏,没控制住自己激动的心情,大声喊道。

  如此亲热的称呼加上让人想念心动的声音,初夏马上望了过来,果然是景逸他们来了。

  看着不远处景逸挥着手咧着嘴一直笑着看着他,他顶着一张红透了的脸蛋小跑了过来。

  “大叔,婶子,您们来啦,过年好呀!”

  脸红扑扑地俏丽极了,眼睛也羞得水汪汪的,脸上还佯装淡定。

  心里可是甜蜜地埋怨着景逸,人家已经成婚的两口子都不能那么大声喊那么亲密的名字呀,羞死了!

  “哎哎,夏夏过年好,你这是买东西呢?”景母慈爱地看着他。

  “嗯,我过来买板豆腐,人太多了,正排队呢。您和大叔快家里去吧,我爹爹正等您呢。”初夏连忙让景父景母先去家里,他买完豆腐也就回去了。

  “好,我们先去家里,让小逸陪你去买豆腐。豆腐沉,一会儿你让他拿着啊。”实在受不了旁边讨债的大儿那殷切切的眼神,景母连忙给递了个话。

  “没问题!放心好了娘!”

  初夏看着景家的驴车慢慢往村里走后,才带着景逸又返回了卖豆腐那儿。

  迎着村里人调侃八卦的目光,淡定的重新排队买豆腐,就是耳根红红的,胭脂一般。

  “初夏,这就是景家的小郎君吧,可真般配。”

  这是一位热心又爱聊的面善大娘,看这郎才郎貌的未婚小两口心里就舒坦,可不会放弃打趣调侃的。

  “这还没成婚呢,就出双入对了啊,真是年轻呢。”

  这也不乏挑剔爱挑事儿的,一个三吊眼的妇人嘴里明着说恩爱,暗着指责不懂规矩,没有礼数。

  景逸没有分给第二个人一个眼神,只笑呵呵地跟第一个搭话的大娘聊天:“是呢,大娘,我叫景逸,您叫我小逸就行了。”

  又状似无意地解释道:“我跟爹娘今天过来拜访林大叔林阿么,刚巧我娘看见夏夏要买豆腐,她想着太沉了让我帮夏夏拿回去。”

  “哎呀,咱们初夏可是得了门好亲事呢,不止小逸长得挺拔俊朗,这听着公婆都是再和善不过的人了。”大娘高声地夸着人,看来也看不过那三吊眼,时不时还要瞟她一眼。

  “就是的,这疼儿媳妇的婆婆,将来肯定有福报啊。”另外一个跟面善大娘关系好的夫郎也帮腔到,谁不知道这三吊眼天天在家磋磨几个儿媳妇。

  “哼!你们都懂个屁,不教训当心以后都爬到你们头上来。”三吊眼一看挑事儿不成,反而引起了群战,甩了句话赶紧拿着豆腐走了。

  再之后就没什么人说讨嫌的话了,大过年的,谁也不会自找没趣,就都就着过年说一些吉祥话,还有八卦一下景逸,不过也只是浅尝辄止地问问景逸家里情况。

  后来有那热心的听说景逸还有个汉子弟弟今年十一岁了,就都开始起哄,要帮忙说亲,你一言我一语的,不一会儿就给小安匹配了十多个姑娘小哥儿。

  吓得景逸连忙扛着一板豆腐,带着初夏就逃离了“战场”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i65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i65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